運營商正在強勢攪動中國公有云市場,成為不容忽視的新變量。近期,國內三大運營商相繼公布2021年業績,對各自的云計算業務進行了重點介紹。數據顯示,2021年天翼云收入達到人民幣279 億元,同比增長102%;“聯通云”收入人民幣163億元,同比增長46.3%;移動云收入242億元,同比增長114%。
電信分析師付亮指出,云業務的增長對業績增長有著明顯拉動效應。三大運營商發力云市場,不僅是當下對于“東數西算”國家戰略的政策響應,更是業務需要。而中國信通院云大所副所長栗蔚更是指出,政企市場已成為運營商主要發力方向。伴隨著企業上云程度的日益加深,大型政企有望在未來數年內繼續保持對云計算的強烈需求。
云市場格局生變
過去市場格局是,互聯網云廠商排在前面,運營商跟在后面。很長一段時間內,運營商云在業內聲量上要弱上一籌。而隨著企業上云逐漸進入“深水區”,運營商將云計算的戰略地位逐漸拔高,公有云市場似乎迎來了變局。最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年度財報顯示,已經躋身中國公有云市場份額前五的天翼云還在以三位數(102%)的速度增長;同樣實現三位數(114%)增長的移動云,進一步縮小與天翼云的差距;聯通云雖然漲幅和規模不及前兩家,但也在以46.3%的增漲穩步攀升。
而互聯網廠商,以阿里巴巴過去四個季度的財報數據計算,阿里的云業務在2021自然年營收超過723億元,2020年收入556億元,同比增速約為30%。騰訊在2020年后便不再單獨披露騰訊云收入及增速。根據海豚投研估測,騰訊云2020年和2021年的營收分別為210.6億、307.0億元,增速為35.0%、31.5%。據百度首席財務官羅戎在業績電話會中表示,“百度智能云四季度營收52億元,同比增長60%,2021年實現全年總營收151億元,同比增長64%!
可以看到,在營收上,除了阿里云、騰訊云相對領先,其他互聯網云廠商并不占優,在增速上,運營商基本排在互聯網云廠商前面?陀^來看,運營商在云市場的話語權正在增強。
運營商公有云成“尖兵”不是偶然
現階段運營商在傳統業務市場飽和、流量紅利消失的大背景下,三大運營商的傳統業務(移動和寬帶業務)正在面臨增長難題。在創新業務中,云服務作為運營商切入B端市場的重要抓手,業務優先級自然水漲船高。
同時,2021年,憑借“云網邊端”融合的基礎設施和強大的網絡安全能力,屬地化服務,以及央企國家隊的身份認同,讓運營商在政企大客戶市場頗受歡迎。同時,運營商還擁有強大的系統集成和客戶渠道優勢,可以讓中小型企業“上好云”“好上云”。
因此,三大運營商的公有云業務能夠在這兩年取得高速增長的成績不是偶然?梢哉f,業績的持續攀升,使得云計算已經成為運營商細分業務的“尖兵”,為運營商打開新的增長空間。
運營商一站式解決方案搶抓先機
云廠商的競爭逐漸進入“深水區”,對于云服務提供商來說,要比行業用戶更先一步開展自己的云原生戰略,從產品、生態、標準制定等多個維度發力,搶占先機。
華為數據中心高級營銷經理馬麗君此前分析稱,相較于其他公有云服務商,網絡基礎設施(包括機房、帶寬和配套設施)是運營商打造“云網一體”的天然優勢,而互聯網公司基本上是把IT設備托管在運營商的機房。運營商最大的優勢是具有廣泛的客戶群與完整的客戶拓展渠道。
因此,運營商應著力在解決方案方面發力,通過面向政府、交通、工業、金融、農商、教育等重點行業推出更易于使用的一站式方案,快速滿足客戶的多樣化需求。與此同時,運營商的云計算業務實現了突破,后續擴大投資是必須也是必要的。